2025年8月19日,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医师节,主题 “德馨于行,技精于勤”,深刻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内...
北京一场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的现场,一位70余岁的权威专家猛然起身,白大衣下摆扫过桌面,带着满脸不屑怒...
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主任罗民教授的会诊日,候诊室外的喧嚣与诊室里的死寂形成刺目的对比。罗民反复...
微摄第一现场|黑龙江鸡西煤矿“6·5”事故 2021年6月6日,在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鸡西矿业公司滴道盛和煤矿立井事故现场,被困矿工获救升井。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(123) 距北京冬奥会242天 2021年6月7日,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242天。6月7日,第十四届全运会即将迎来倒计时100天的时刻。金秋9月,来自全国的运动员将从这里出发,携手为完成在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、体育强国的目标,迈出坚实的一步。这是5月22日拍摄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主场馆西安奥体中心。新华社发
高考考点开放见闻 为顺利迎接2021高考,呼和浩特各考点组织工作有序进入倒计时。 2021年6月6日,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、内蒙师大附中、十八中、八中高三考生,领取高考准考证后前往自己所在考点进入校园考场提前熟悉环境。各考点为迎接明天的高考都做了充分准备,各考点均设立考场教室数字指示牌,和疫情防控注意事项标识。同时为保障疫情防控,进入各考点的考生须刷健康码、测体温等措施方可进入考场。各区值勤交警也提前上岗维护考点周围道路交通秩序。以确保7、8高考日,各项工作顺利有序进行。 微摄发(丁宽亮 摄影)
云南北迁象群向西北迁移 6月4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(无人机照片)。记者从云南省亚洲象群北迁安全防范工作现场指挥部了解到,截至6月5日15时10分,象群先行向西南再转向西北迁移12.1公里,由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进入夕阳彝族乡活动。新华社发
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(122) 距北京冬奥会243天 2021年6月6日,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243天。6月5日,数千名红木产业工匠在红木文化节开幕式上,用手中的雕花刀、刮磨刀、木槌等工具,展示传统红木家具的榫卯、刮磨和雕刻工艺。当日,花园红木文化节在被誉为“红木第一村”的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正式开启。新华社记者徐昱摄
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(121) 距北京冬奥会244天 2021年6月5日,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244天。6月5日,是世界环境日,绿动冬奥青少年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冬奥组委展示中心举行。行动由绿色北京青少年行动、助力冬奥共享蓝天行动、相聚云端共迎冬奥线上活动、绿色办奥有你有我、低碳冬奥低碳校园行动组成。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
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(120) 距北京冬奥会245天 2021年6月4日,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245天。20世纪70年代,潘家口水库修建后,潘家口关城和部分长城被淹没到水下,形成独特的“水下长城”景观。此次修缮对象为该段长城枯水季节能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,以现状整修、排险为主旨解决长城本体的结构安全问题。新华社记者牟宇摄
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院系列(20)|智慧农业提升乡村振兴 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,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,建设智慧农业。无人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正走进山间和田地。智慧农业让农户更好了解农田的全方位信息,实现精准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规划,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益。新华社记者连振摄
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院系列(19)|宁夏青年聚力乡村振兴 2018年以来,先后有459名宁夏贫困家庭青年来到福建省飞毛腿高级技工学校学习技能,毕业后学校将安排他们进入承接就业的飞毛腿工作。近年来,一批又一批宁夏青年经由“闽宁劳务协作”和“扶志扶能”助学项目前往福建,学习技能,增长知识,增加收入,为乡村振兴汇聚力量。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
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院系列(18)|工业辣椒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,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谷里镇采取“党支部领办合作社+企业”的发展模式,大力推广工业辣椒种植,以新阳村为示范点,种植工业辣椒500余亩,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和社区种植2000余亩。辣椒成熟后以企业回收方式进行销售,带动村民就业增收,助力乡村振兴。新华社发(范晖摄)
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院系列(17)|古村落开发助乡村振兴 河北省涉县更乐镇大洼村位于太行山深处,村内古建筑保存完好,极具特色,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近年来,当地政府借助太行山高速开通带来的便利条件,着手发展乡村旅游,使古老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“网红村”“打卡地”,村民通过开办餐饮、民宿等参与到分享旅游红利中来。新华社记者牟宇摄
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院系列(16)|归园田居的乡村振兴梦 42岁的张书豪三年前放弃高薪工作,来到甘肃省天水市牡丹镇的一个小山村,过上了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”的生活。张书豪带动当地村民散养鸡鸭鹅,并吸纳周边5个村子的700多名村民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,过去看天吃饭的粗放农业逐渐被精细化、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取代。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